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課程簡報】2020/12/23_世新社心系_探索文山建立鄉土共同記憶的心路歷程

很高興今天(2020/12/23)受到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張志堯老師邀約至系上和老師們分享「探索文山建立鄉土共同記憶的心路歷程」,主要內容包括:

  • 工作室成立緣起
  • 文史工作經驗談
  • 調查記錄成績單
  • 未來合作與展望
完整簡報內容如下。(點擊圖放大)

2020年5月23日 星期六

【特色老店】三芳製油廠


資料來源:穿梭時空─再現木柵老街風情文史看板,木柵文史工作室製作,民國93.04.29。

【特色老店】劉協昌製麵廠


資料來源:穿梭時空─再現木柵老街風情文史看板,木柵文史工作室製作,民國93.04.29。

【特色老店】金益香餅店


資料來源:穿梭時空─再現木柵老街風情文史看板,木柵文史工作室製作,民國93.04.29。

木柵文史工作室註:原老店已停業,但其手藝並未失傳,由其徒弟傳承,於開元街10號(原舊址斜對面)重新開立「金福記餅店」。

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尋獲過程

景美開道碑之歷史意義

距今一百年前,也就是日據時代(宣統年間),現今景美街底(俗稱頂街)是台北盆地南方最繁華的街肆,除了輾米廠、染坊、酒舖、藥店、布行之外,碼頭邊,船桅林立,舟楫繁忙,在當時景美無路可通木柵、 深坑及石碇,無橋可通新店、坪林和宜蘭, 因此,景美成為文山地區之貨物集散地,包括萬華、大稻埕都到這裡作買賣,造就了景美盛極一時的繁華景象。

 乾隆十八年(1760年),先人郭錫瑠為了從青潭引水灌溉古亭、萬華良田,故在景美溪上搭建「梘橋」,並於景美街開挖圳道,後稱「瑠公圳」。日據時代,日人又在景文街上新建圳道,而舊道就變成蚊蠅孳生溫床,所以日本統治當局決定與地方人士共同出資將舊道予以填平,形成今日之景美街,爾後,又將通往木柵之沿溪小徑加以開拓,以利行車,如此,景美貨物就可方便載到外地去銷售,而促成今日木柵、深坑之繁華,因此,這座開道碑是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為當時在「頂街」作生意都是「有錢人家」,這塊石碑背面鑴刻的人名都是當時出錢的街民,可以說今天木柵、深坑、石碇的繁榮,景美人功不可沒。

高理事長在颱風天找到此碑(96.9.28)(點擊圖放大)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文釋義

本「開道碑」三個字是由深坑廳長正六位勳五等丹野英清篆額(題字)

瑠公圳之源泉從木梘(音ㄐㄧㄢV)貫流到景美街之中央,日據時期,台北廳長加藤先生移文給深坑廳長丹野英清先生 (當時景美屬深坑廳),請他改築梘為水泥橋(即榴公橋,上可行車,下可通水,係台灣第一座混凝土水利建造物)並移水路圳道於街後(今景後街),而景美街之圳道被廢為空溝塵埃委積,污水停滯,不但有損市容觀瞻,也有孳生病毒之虞,丹野廳長擔憂這個問題,即命令景美支廳長雨田先生規畫並妥善設計,委託處理之。加藤廳長得知很高興,就把廢圳之新生地附與景美人,且提撥工程費,雨田支廳長乃承丹野廳長之命,召集挑夫運土石、填空溝、鋪馬路,並在兩側設小溝,以便排洩污水,又引人瑠公圳的水清洗之。(從集應廟起到景美溪畔)自明治四十一年(一九0八年)十月起,施工十二個月終告完工,不但消除衛生之害,也促成交通便利,可謂一舉兩得,總工程費日元二千一百七十五元,一半係景美公共衛生之預算,另一半為瑠公圳管理費與街上民眾共同出資建成。然而景美街底(今景興路底)石門外之阪路崎嶇不平,車馬往來不便,雨田先生又承丹野先生之命,以景美、木柵(古稱內湖)二區之民眾合力鑿穿岩石,穿過山腳,在舊道下方開闢馬路(寬三公尺,長十公里)使通往木柵、深坑的路更寬廣平坦,因此,台北往木柵之交通,以前由後街山腳小徑者,現在都改由景美街直達石門外,而景美的形勢為之一新,這豈只是一個鄉鎮之幸福而已呢!能夠持續不斷完成這些大工程者,要不是賢能英明的執政者,又有誰能做得到呢?謹簡扼記載概要,以備日後考據之用。

明治四十二年十月 景尾街有志者建立 壬寅科舉人 高選鋒書

指導:文獻會林萬傳組長
解說:高銘發、陳榮二

備註:

(一)本碑背面之捐款人姓名係捐贈開闢木柵路及當時景美街填平鋪路之費用,共六百九十四元。

(二)本碑文因年久遭到破壞,部份碑文已無法辨識,因此如有解釋不當之處,尚祈指正。

(三)高選鋒係清朝末代舉人,世居台灣,生於台北松山。甲午戰敗割台,曾率領義民抗日,任大加蚋堡團練(相當於台北團長),事雖不成,仍凜然大義,拒絕日據當局厚祿之誘,舉家內渡福建。民國十年應宗親邀請,為重修宗祠而返台。 因飽讀詩書,才華洋溢,留有甚多墨寶於世。不過,此碑文是目前碩果僅存的一座,彌足珍貴。 

資料來源:梘尾.景美鄉土專輯,台北市文山區景慶社區發展協會發行,民國86年8月出版,「碑文釋義」,第12頁。

延伸閱讀: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文 https://wenshan-edu.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74.html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尋獲過程 https://wenshan-edu.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80.html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文

深坑廳長正六位勳五等丹野英清篆額

景美開道碑(許進財攝影,95.10.08)
瑠公圳之源泉從木梘貫流景尾街之中央臺北廳長
加藤君移文深坑廳長丹野英清君改築木梘移水路
於街後而街中之水路廢為空溝塵埃委積汚水停滯
非唯損市觀而已實有鬱生病毐之虞丹野君憂之令
景尾支廳長雨田君規畫善計而任經營焉加藤君聞
喜之將廢圳之地附與景尾且助雨田君乃承丹野君
命召夫運土石填空溝而築道路兩側設小溝排瀉汚
水引瑠公圳而洗滌明治四十一年十月起工十二月
告竣是除衛生之害與圖交道之便所謂一擧而兩得
者也工費金二千一百七十五圓半係景尾公共衛生
費之丈辨半為瑠公圳與街民之出資然而景尾街頭
石車外之坂路崎嶇車馬往來不便雨田君又承丹野
君命以景尾內湖二區保甲之力鑿岩石穿山脚就舊
道下邊更開坦路於是臺北深坑頓交通由街後者今
咸從街中宜達石川外而景尾之形勢一新矣豈啻一
鄉之幸福而已哉於戲興此鴻益者非賢宰之功而誰
也敬誌概要以備徵考之爾

明治四十二年九月 景尾街有志者建之

壬寅擧人 高選鋒書

木柵文史工作室註::明治四十二年為西元1909年。開道碑現位於景美國小圍牆邊靠近景美舊橋處。原尺寸高一八O公分,寬八十三公分,厚十六公分。許進財攝於95.10.08。

延伸閱讀: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文釋義 https://wenshan-edu.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81.html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尋獲過程 https://wenshan-edu.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80.html

【宗教信仰】古剎轉型─指南宮積極入世

曾經盛極一時的指南宮,廿多年前逐漸沒落。廟方沉寂多年後決定轉型,近兩、三年來尤其重視觀光休憩功能,以為今年底即將完工、營運的貓空纜車作準備。

紮根在指南山頭的「指南宮」至今已邁入第一百一十八個年頭,民國六、七十年全盛時期,遠近馳名,還被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列為台灣具紀念性建築之一,與萬華龍山寺、民權東路上的行天宮並列台北市三大廟宇。

百年前只是一個荒僻的茅草小廟,在幾十年間就發展成台灣民眾的信仰中心。政治大學發行的《柵美報導》於民國六十九年曾報導,指南宮的香火僅次於北港朝天宮媽祖廟,從全省各地包遊覽車或坐指南客運上山的遊客,每天約有五千人。

指南宮也是觀光聖地,春節期間,指南客運每天載一萬多人上山,據統計,初一到初五上遊客每天都有四萬人次。

連任三十多年指南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高忠信扳著五個手指頭說,從指南客運票根與自用客車車數加總初略估算,每年大約有三百萬人次到指南宮朝拜。

【宗教信仰】指南宮沿革

指南宮沿革


清光緒八年歲次壬午(西元一八八二年),淡水縣縣長王彬林,自大陸帶來呂祖香火,當時奉祀於萬華北皮寮(現在東園街)堂號玉清齋,正鸞生鄭天賜,光緒十二年景尾(現景美)人士聞之,請火開堂濟世,堂號肫風社,正鸞生高標旺,在景尾肫風社濟世,感化張通舍、王月二人獻地,劉廷藩等兄弟樂捐。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肫風社高標旺到石碣頭點地,玉清齋人士聞之合併建設此廟,當時請示呂祖改號曰指南宮。其含義(一)指定此宮就是天上之南宮,(二)為濟世救人必須要指南針,所以此廟稱為指南宮。

民圖二十四年的指南宮(點擊圖放大)

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宗教信仰】認識木柵集應廟簡報

資料來源:木柵文史工作室951.10.04整理製作。

攝影: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文字整理:木柵文史工作室許哲豪,本簡報圖文如需引用,請註明「資料來源:木柵文史工作室【文山鄉土教育網】」。(點擊圖放大) 

 【下載簡報】 


認識木柵集應廟,主講人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95.10.04

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地名由來】木柵老地名─坡內坑大字段

關於木柵地區地名有幾本重要參考資料,以下地名說明資料來源以代號稱之,避免大量重複,主要架構及順序以王松堂所著「台北市木柵區境內登山略圖簡述 三、木柵區舊地名取名之由來」為基礎,其餘採補充說明方式完成。另外王松堂撰述中括號內所註之讀音是台語地名鄉土音。(福建泉州腔發音)

資料來源:[A] 台北市木柵區境內登山略圖簡述,王松堂撰述,張炎虎印贈,民國72年8月初版,「三、木柵區舊地名取名之由來」,第一至二十六條地名,第8 ~ 31頁。

資料來源:[B] 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三期,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民國74年9月25日出版,「木柵區地名沿革」,林萬傳撰,第83~101頁。

資料來源:[C] 臺北縣志卷五開闢志,總纂盛清沂,臺北縣文獻委員會出版,民國49年,第二十五章木柵鄉,第1354~1356頁。

主要地名介紹

坡內坑大字段內小段地目:
新興(十一命)   惜仔頂  埤內   內彎小格 內彎   圳頭   坎頂   
渡船頭  小坑   金面頭  小坑頭  雞心尖  新圳頭  八股   鬼仔穴  
頭廷魁  柑仔山  樟腦寮  棺材埤  中埤坑  大坵園山 猴山坑  竹仔林山 
炮仔崙  猴山尖  猴山頂  魚衡仔  福德坑  龜卵照山 象頭埔  獅旗山  
密婆坑  石壁坑  麻鷂山  灰磘坑  大竹林  楓下   坡內坑(陂內坑)  
田寮   石偎空  嶺頭   軍功坑  土地公嶺 璜港崙  抱仔坑  抱仔腳

【地名由來】木柵老地名─內湖大字段

關於木柵地區地名有幾本重要參考資料,以下地名說明資料來源以代號稱之,避免大量重複,主要架構及順序以王松堂所著「台北市木柵區境內登山略圖簡述 三、木柵區舊地名取名之由來」為基礎,其餘採補充說明方式完成。另外王松堂撰述中括號內所註之讀音是台語地名鄉土音。(福建泉州腔發音)
資料來源:[A] 台北市木柵區境內登山略圖簡述,王松堂撰述,張炎虎印贈,民國72年8月初版,「三、木柵區舊地名取名之由來」,第一至二十六條地名,第8 ~ 31頁。
資料來源:[B] 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三期,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民國74年9月25日出版,「木柵區地名沿革」,林萬傳撰,第83~101頁。
資料來源:[C] 臺北縣志卷五開闢志,總纂盛清沂,臺北縣文獻委員會出版,民國49年,第二十五章木柵鄉,第1354~1356頁。

主要地名介紹

景美溪 
內湖大字段內小段地目:
埤腹   溝仔口  石門   隘口尾  鯉魚山  隘口   褲腳埤  虎仔山  
崙仔   蛇仔山  旗桿尾  喙鼻仔嶺 馬明潭  牛埔   倍死人橋 後厝   
美女獻花 下崙尾  三抱竹腳 中崙尾  木柵   山腳   頂店   更寮山  
渡船巷  柿仔腳  八合   四美   五常   車路尾  打鐵寮  新厝   
樟腳   樟腳內湖 樟腳店仔 港墘   阿泉坑  大湖   待老坑  榕樹頂  
十八挖頂 渡船頭  死人漥口 炮仔林  鮕鮘坑  四十二崁 控狗坪  番仔公舘 
外埔   石碣頭  吊硞坑  摸奶巷  石崁腳  石獅腳  石獅   草厝   
樟腳   外樟湖  瓦厝   鵝角過山 石坡坑  四面風  漏溝嶺  牽卡嶺  
拖板崙  外彎   苧仔園坑 猫空   內彎坑  山豬堀  猫空內  圓山坑  
內凹內頂 岐山   草湳   內草湳  外草湳  大彎山  許萬凹  大潭頂  
嗄龜山  猴山岳  大片茶  埤仔後  九車格凹 二格山  
補充地名:
埤仔湖 

2020年3月28日 星期六

【媒體報導】101.8.16 揭文山風華歷史開講

2012.8.16 PeoPo 公民開講報導

揭文山風華 歷史開講
台北市文山公民會館常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讓居民可以參與社區大小事,今年夏天舉辦的「藝想天開101‧文山人文采風巡旅夏令營」更讓居民在一個月的時間好好的去看這塊土地。
 木柵文史工作室的許哲豪老師開頭就講起文山公民會館的歷史發展,讓參與民眾對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活動展板】穿梭時空─再現木柵老街風情

民國93年5月木柵文史工作室與麥當勞木柵店與爾爾美術工作室共同合作,規畫一系列活動,其中文史看板共展出十九張A2尺寸(直式)看板介紹木柵歷史、老地名、重要機關、宗教活動及特色商家等,另有一張A1尺寸(橫式)木柵老街文史地圖,在麥當勞共展出約兩個月。之後亦曾借展實踐國小、木柵國小等學校進行鄉土教育,另有製作簡易版文史導覽摺頁(木柵老街文史地圖縮小版)。以下就將此批看板內容整理如下:

木柵老街導覽地圖(點擊放大)

【文獻史料】西元、清、民國、六十甲子、日本年號對照表

研究台灣歷史時經常會被不同時期年號搞迷糊,為方便大家對照,在此提供一個簡單對照表,歡迎自行下載。

主要時期年份對照:

時期 西元年號 中國年號  六十甲子 日本年號
明鄭  1662  康熙元年   壬寅
清領  1683  康熙22年  癸亥
日治  1895  光緒21年  乙未  明治28年
光復  1944  民國34年  乙酉  昭和20年

檔案下載連結: Excel格式 PDF格式

【社區鄰里】打光時光寶盒探索明興里的前世今生

圖文/木柵文史工作室許哲豪,攝影/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

明興里(社區)區域圖(木柵文史工作室整理繪制)
話說三百多年前,這裡是一片處處綠意盎然的山林,在美麗潭邊居了一群以打獵為生的原住民。有一天八個朋友相約一起來到潭邊戲水,享受著夏日午後最清涼的活動。正當大家高興的玩水時,突然間,一人大聲呼救,在潭中遠處載浮載沈,同伴們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搭救,不一會兒,這個大家最好的朋友就消失在眼前,同伴們非常難過,相擁而泣,之後就稱此潭為「馬能潭」,意思為「哭」。

【媒體報導】94.9.23 木柵文史工作室邀老照片說故事

94.09.23(五) 小世界周報1837期,A4版文采藝趣,湯惠如報導,「木柵文史工作室 邀老照片說故事」

(點擊圖放大)

*相關報導版權屬原發行單位,本站僅提供參考用。

【媒體報導】94.2.24 許氏父子檔記錄木柵生活點滴

94.02.24(四) 人間福報,第6版藝文萬花筒,曹麗蕙報導,「許氏父子檔 記錄木柵生活點滴」

許進財(左)與許哲豪去年完成譗土地有情代代相傳─台北市木柵地區土地公廟調查計畫豃,發現了四十五座土地公廟。記者曹麗蕙攝(點擊圖放大)

《文史工作室巡禮-台北市篇》
許氏父子檔 記錄木柵生活點滴
為老街風情、土地公廟建檔 辦兒童繪畫、海報老照片展

2005.02.24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北市木柵地區有一對父子檔,經常可看到他們拿著相機記錄當地生活點滴,並探訪在地耆老,他們就是「木柵文史工作室」的負責人許進財與許哲豪。難得的是,許氏父子十分虛心,還不藏私地把盡力搜集的資料、老照片,有系統地編輯於網站上,希望透過數位化的作業,讓民眾可以更便捷的查詢,輕鬆藉由網路認識自己的鄉土。

【媒體報導】93.11 土地有情父子相傳─許進財、許哲豪

93.11 台北畫刊,第422期第28~31頁,文/李秀美,「土地有情 父子相傳─許進財 許哲豪」      

社區采風:台北在地情 土地有情 父子相傳──許進財 許哲豪
     
文◎李秀美 攝影◎許育愷

想想看,漢堡、薯條、炸雞和老街、老照片、土地公有什麼關係?

木柵路三段一家速食店內,一位年輕學子正坐在一張蜈蚣閣陣的黑白照片前,口裡咬著手中的漢堡。這速食文化和地方文史巧妙的搭配,出自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許哲豪的執行創意。

許進財本來是油漆工,熱心公益的他從民國七十二年即 開始涉入社區發展工作。八十七年底,他的一位朋友到美國遊玩,買回一本舊書──民國四十六年政大新聞研究所 客座教授 Dr. Howard R. Long 的采風集《木柵人文── 台灣村落的生活( The People of Mushan - Life in a Taiwanese Village )》,請鄉親辨認照片裡的人是誰。

【媒體報導】93.04.23 學習文史蒐集認識樟林歷史

93.04.23(五) 小世界周報1797期,第3版社區萬象,郭凱豪報導,「學習文史蒐集 認識樟林歷史」

(點擊圖放大)

*相關報導版權屬原發行單位,本站僅提供參考用。

【媒體報導】92.12.11 文史工作者搶記木柵老故事

92.12.11(四) 中國時報,B3版都會萬象,曾令儀報導,「文史工作者 搶記木柵老故事」

(點擊圖放大)

*相關報導版權屬原發行單位,本站僅提供參考用。

【媒體報導】91.3.24 許進財父子檔走進文史世界

91.03.24(日) 聯合報,第19版台北采風,廖瑞宜報導,「許進財父子檔 走進文史世界」

(點擊圖放大)

*相關報導版權屬原發行單位,本站僅提供參考用。

【媒體報導】90.11.16 木柵文史工作室重現鄉土歷史記憶

90.11.16(五) 小世界周報1721期,第3版社區萬象,簡裕洋報導,「木柵文史工作室 重現鄉土歷史記憶」

(點擊圖放大)

*相關報導版權屬原發行單位,本站僅提供參考用。

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宗族源流】文山區宗族源流

文/木柵文史工作室許哲豪,攝影/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

台灣俗諺有云:「唐山過台灣,十去三留六死一回頭」,由此可見先民渡台進行墾拓是多麼艱辛的一件事。清代初年由於台灣仍由南明鄭成功家族統治,浙閩粵一帶實施海禁,所以除原住民外台灣鮮有墾民。後康熙派施琅攻克台灣後,始逐漸開始對這塊土地實行治權、開放墾拓並收受官租,於是康熙末年至乾隆初期,有大量的移民來台,離鄉背景成為各姓氏宗族「開台祖」並開枝散葉。清末甲午戰敗,台灣割讓日本,兩岸遂又停止往來。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帶來大量兵員及外省藉人口,於是又造就新一波族群融合,成為今日的多元文化特色。

【交通建設】道南橋的前世今生

文/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圖/木柵文史工作室 許哲豪

蜿蜒的景美溪靜靜地從木柵中心流過,不但切割了平地和 丘陵,同時也成為二百多年前漢人入墾時的最佳天然的屏障。 話雖如此,但先人們為了加強阻擋原住民侵襲的力量,因此在 今道南橋北岸更寮山腳下築起了「木柵」。隨著時空的演化, 原住民亦不再出沒,先人們開始入墾山區,這原先的屏障反而 阻礙了人們的往來,所以為方便大家行的問題,開始有了溪渡 ,在今政大渡賢橋附近即為古「渡船頭」,可和對岸打鐵寮( 今木新里之木新路二段範圍)對渡,但不幸於一九二四年八七 水災時古渡船頭遭到沖毀,於是將渡頭位置移至今道南橋附近 ,而今指南路二段九六巷,老人家們仍稱之為「渡船巷」。

農人揹米過道南橋(圖片來源:The People of Mu-shan)(點擊圖放大)

【歷史文物】忠魂碑、畜魂碑

文/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圖/木柵文史工作室 許哲豪

走進文山區公所旁的文山公園內,有一塊看似突兀且不起眼的大石頭座落於靠近木新路橋的路邊,每每看到許多人經過時都不經問一句「為什麼要放一塊大石頭在這裡?和這個美麗的公園一點都不搭調!」。但大家可知這塊石碑已有百年的歷史嗎?就讓我們將時光回到日據時代細說重頭吧!

原立於更寮山的忠魂碑,現已移至文山公園內。(點擊圖放大)

【歷史文物】歷史的見證─文山區古碑

文/木柵文史工作室許哲豪,攝影/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

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隨著時代的演進,記錄文字的媒體也不斷演進,從龜甲、金屬器皿、石頭、木片、竹簡、絹布、紙張到今日的電子文件、網頁,都是為了傳承先人的智慧,讓後世能更了解時空的演變。

位於道南橋右岸旁的木柵舊址石碑(攝於95.10.09)(點擊圖放大)

文山地區三百多年前多屬原住民活動區域,而原住民無使用文字習慣,故少有資料留下,漢人進入後,開始以紙張文字記錄相關歷史,而有些重要且值得流傳後世的,則會採立石碑篆刻方式紀念,以求永久保存。現文山地區尚留有許多清代及日治時間石碑,見證這段歷史,以下就以用途分類介紹如下:

【宗教信仰】靈山毓秀─木柵指南宮

文/木柵文史工作室許哲豪,攝影/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

木柵指南宮(點擊圖放大)
提起木柵大家可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動物園」,那裡有可愛的無尾熊和企鵝,再來可能會想到貓空滿山茶館,可以登山健行、泡茶聊天及鳥瞰台北景色,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具有百年歷史的「指南宮」,這裡結合了宗教、觀光、自然生態、人文歷史及茶山文化,而即將通車的空中纜車自然不會少了這一站。

【地名由來】文山老地名原味十足

文/木柵文史工作室許哲豪,攝影/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

說到「烏來瀑布」相信大家都知道,但大家是否知道當地的泰雅族原住民和文山區亦有相當淵源呢?泰雅族是台灣分佈最廣的原住民族群,最早發源於南投山區,順著中央山脈向東、南、北擴展,北邊遠達今深坑山區。清代時期將原住民分為個性凶暴有「出草」(殺人頭)打獵習性的「生番」,如泰雅族等,和已有農耕技術個性較溫和的「熟番」,如平埔族等,並訂定「土牛界」嚴禁漢人入山開墾。清代乾隆中期木柵地區仍時有番害,從坡內坑許氏族譜及打鐵寮(木新路二段一帶)鄭氏族譜中皆有記載。日治時期施行剿番,北部地區泰雅族最後被集中於烏來地區,後各原住民族群逐漸漢化,遂取消出草的陋習。

【交通建設】景美溪橋樑之美

圖文/木柵文史工作室許哲豪,攝影/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

景美溪橋樑之美(木柵文史工作室整理繪製95.10.10)(點擊圖放大)

三百多年前先民未墾拓前,木柵地區仍多屬「霧里薛社」原住民活動區域,所以溪流因此得名「霧里薛溪」,後隨著先民陸續隨著溪流向上游墾拓,始得今日局面,而溪流隨流經行政轄區不同而有石碇溪、深坑溪、頭前溪、景美溪等不同稱呼,而今流經文山區直至注入新店溪區段都統一稱為「景美溪」。

【宗教信仰】古蹟巡禮─景美集應廟

文/木柵文史工作室許哲豪,攝影/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

夜暮低垂,華燈初上,景美老街夜市正熱鬧起來,熙來攘往的人群中,有的尋覓著傳統又道地的台灣小吃一飽口福,有的大肆選購便宜又耐用的衣物及商品,小朋友們更是捨不得離開擺滿玩具的攤子,但你曾注意過老街上有一間古色古香門前又有著傳統且特別紅色木柵欄的廟宇嗎?這裡便是文山區唯一的三級古蹟「景美集應廟」。雖然現在位置不怎麼起眼,但清末時期景美溪景及繁華商家街景盡收眼底,從廟中前殿中門柱聯「景山展畫屏脈鐘寶剎千人拜,溪水環玉帶波映華堂萬點光」便可知當時盛況。

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地名由來】木柵地名的內涵

木柵區在隸臺北市以前,屬臺北縣,為木柵鄉,光復後編印的臺北縣志說:「本鄉地區,清代有木柵莊,開闢之始,於地設柵防番,故名。」

直轄市臺北市志,正在編印中,五十八年十二月出版的臺北文獻季刊,莊金德先生探討新併六區沿革,文中說設木柵以禦番;七十年編印的臺北市發展史,黃得時先生在疆域沿革一章中也說:「木柵即往昔在此地設柵禦番因以名。」

【地名由來】馬明潭地名探討

話說三百多年前,這裡是一片處處綠意盎然的山林,在美麗潭邊居了一群以打獵為生的原住民。有一天八個朋友相約一起來到潭邊戲水,享受著夏日午後最清涼的活動。正當大家高興的玩水時,突然間,一人大聲呼救,在潭中遠處載浮載沈,同伴們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搭救,不一會兒,這個大家最好的朋友就消失在眼前,同伴們非常難過,相擁而泣,之後就稱此潭為「馬能潭」,意思為「哭」

【地名由來】木柵 = Mucha?Muja?Mujha?Muzha?

沉寂一段時間的中文拼音爭議在這兩天又再度浮現,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雖然不一定是為此問題下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曾部長偏向採取漢語拼音的立場,與執政黨的基本主張有所偏離,多少是他丟掉烏紗帽的原因之一。繼任的黃榮村部長記取前人教訓,因此特別在此議題上沉默,不作任何個人意見的表達,而將此「教育地雷」丟回給國語推行委員會重議。該委員會已在日前作出決定,路標、地名等華語譯音及客家語言音標,全數採用通用拼音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