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宗族源流】文山區宗族源流

文/木柵文史工作室許哲豪,攝影/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

台灣俗諺有云:「唐山過台灣,十去三留六死一回頭」,由此可見先民渡台進行墾拓是多麼艱辛的一件事。清代初年由於台灣仍由南明鄭成功家族統治,浙閩粵一帶實施海禁,所以除原住民外台灣鮮有墾民。後康熙派施琅攻克台灣後,始逐漸開始對這塊土地實行治權、開放墾拓並收受官租,於是康熙末年至乾隆初期,有大量的移民來台,離鄉背景成為各姓氏宗族「開台祖」並開枝散葉。清末甲午戰敗,台灣割讓日本,兩岸遂又停止往來。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帶來大量兵員及外省藉人口,於是又造就新一波族群融合,成為今日的多元文化特色。

文山區最早墾民為廣東大埔客家人,清康、雍、乾年間福建泉州安溪墾民大量移入,成為今日文山區各主要姓氏宗族的「開台祖」。而原鄉各宗族探就其源流,則多半因唐末因戰爭而由河南大量遷徙至福建成為「開閩祖」。民國四十九年政大齊覺生教授所著「木柵鄉誌略」中曾統計當時木柵地區各姓氏住民戶數,其中前十名姓氏依序為:張、高、陳、鄭、林、周、王、許、謝、劉(不含在地部隊兵員),而張氏(約三成)及高氏(約二成)就佔了約一半人口戶數,可見原鄉家族力量。

以下就各主要姓氏源流及墾拓區域分佈做一簡單介紹:

張氏:堂號清河,原鄉安溪積德鄉,主要墾拓木柵老街、待老坑、大坑(指南貓空、樟湖山區)、下崙尾(忠順廟一帶)、新厝腳(木新路二段116巷一帶)等,來台祖多為光、啟字輩(20、21世),現下崙路留有張慶望、張秀卿祭祀公業祖厝一間。

位於下崙路的「祭祀公業張慶望、張秀卿」張氏宗祠,圖中為樟林社區「社區文史建構、認識樟林」參訪張氏宗祠留影。(點擊圖放大)

高氏:堂號渤海,原鄉安溪積德鄉,主要墾拓興福庄、萬盛庄、竹圍內、景美老街、溪仔口、阿泉坑、埤腹、頭廷魁、魚衡仔、石壁坑、下崙尾等。分為上五佛(22世)下八積(23世)共十三房,其中十房先後渡台,其中以炅、培、鍾字輩(30~32世)為主。

位於景美的「高佛成宗祠」。(點擊圖放大)

位於景美的「高積淵宗祠」。

陳氏: 堂號穎川,散居文山地區,主要墾拓十五份(現靜心小學至警專一帶)、待老坑及恆光橋至景美女中一帶。

鄭氏:堂號滎陽,原鄉安溪積德鄉,主要墾拓馬明潭、打鐵寮(永安藝文中心對面一帶)、十一命 ( 現秀明路二段近新光路一帶 ) 、番仔公館 ( 指南路三段七十五巷附近 ) 、小坑(政大重畫區),於萬興里政大附近建有「滎陽居」祖厝。

位於指南路二段(政大附近)鄭氏宗祠「延慶堂」。(點擊圖放大)

林氏:堂號西河,原鄉安溪積德鄉,主要墾拓十五份、萬隆、番婆厝()、溪州、坡內坑、軍功坑。

周氏:堂號汝南、武功,主要拓墾萬隆、十五份及埤腹,現景美武功國小因周氏獻地而命名之。景美變電所一帶俗稱三塊厝,乃指周、陳、林三姓在此開闢之意。

王氏:堂號太原,原鄉安溪金田鄉,主要墾拓十五份。

許氏:主要分為兩大系統。景美十五份許氏,原鄉安溪西庚鄉,十一世許標重、標性堂兄弟墾拓十五份(現興福里一帶),現各立有宗祠。木柵坡內坑許氏,原鄉晉江田寮鄉,墾拓坡內坑及深坑,建有許太嶽宗祠。

位於興隆路二段靜心小學後方的許標重宗祠,一樓為宗祠「四美堂」,二樓為「會元洞」,主祀原鄉福建泉州安溪家鄉守護神「清水祖師」陳應昭,另奉有「靈著尊王」許遠(俗稱尪公或翁公),此地區舊名為「十五份」。(點擊圖放大)

位於坡內坑(木柵捷運木柵高工站旁)的「許太嶽宗祠」,四樓聖尊廟主祀尪公許遠。(點擊圖放大)

謝氏:堂號陳留,主要墾拓新興(現政治大學一帶),建有謝氏古厝,現已僅剩殘垣斷壁,宗族仍有多數居住此地。

劉氏:堂號彭城,原鄉安溪金田鄉,主要墾拓十五份,現留有「福泰厝」古厝。

先祖開墾艱辛萬苦才有今日,所以我們了解宗族源流、承先啟後並常懷感恩之心,如此文化才得以繼續傳承。

原文發表於「明興月刊2007年2月號」第四版文山風情發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