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8日 星期六

【媒體報導】93.11 土地有情父子相傳─許進財、許哲豪

93.11 台北畫刊,第422期第28~31頁,文/李秀美,「土地有情 父子相傳─許進財 許哲豪」      

社區采風:台北在地情 土地有情 父子相傳──許進財 許哲豪
     
文◎李秀美 攝影◎許育愷

想想看,漢堡、薯條、炸雞和老街、老照片、土地公有什麼關係?

木柵路三段一家速食店內,一位年輕學子正坐在一張蜈蚣閣陣的黑白照片前,口裡咬著手中的漢堡。這速食文化和地方文史巧妙的搭配,出自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許哲豪的執行創意。

許進財本來是油漆工,熱心公益的他從民國七十二年即 開始涉入社區發展工作。八十七年底,他的一位朋友到美國遊玩,買回一本舊書──民國四十六年政大新聞研究所 客座教授 Dr. Howard R. Long 的采風集《木柵人文── 台灣村落的生活( The People of Mushan - Life in a Taiwanese Village )》,請鄉親辨認照片裡的人是誰。


熱衷文史研究的父子檔

「這本書都是在木柵老街、開元街拍的,照片上的人很多都是我熟悉的,所以看到這本書後讓我更想積極的從事 文史工作。」這瞬間的感動讓許進財收起油漆行,決心投入木柵史料蒐集工作。他參加了社區大學舉辦的第一屆文 山鄉土文化工作坊。「這工作要盡快去做,不然慢慢流失掉,晚點就來不及記錄了。」許進財深感憂心,所幸他的 大兒子許哲豪同樣有著高度興趣。

翌年,許哲豪和父親一起參加了第二屆鄉土文化工作坊 。「許」是木柵世居大姓之一,許哲豪以初學的耆老訪問技巧、紀錄報告撰寫方法等,完成自己的首篇作品──木柵許姓移民史,被納入文山社大主編的區史中,深受鼓舞 。

這對文史研究行列裡少見的父子拍檔的工作方式,通常是由熟悉地方人脈的父親出面邀約採訪,擁有台北科技大 學自動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的兒子則發揮電腦文書專長, 處理訪談資料,由撰稿、編輯到排版,張羅一切紀錄、出 版事宜。民國九十年九月,許哲豪在台北市社區網下架設專屬網站,正式宣告木柵文史工作室成立。

為「土地公廟」做田野調查

一般史學家很少實際踏入各大街小巷,進行費工又微細 的踏查,反倒是地方文史工作者總是憑著滿腔熱忱,一步 一腳印的羅織涓滴訊息,期盼匯聚為江河。然而處處窪地的木柵淹過幾次大水,公部門檔案資料和相片文件泰半付諸水流,更是難以短期見到績效。在這樣薄弱的基礎下,父子倆仍不斷找機會做研究,今年八月發表的木柵土地公廟調查報告,就是他們利用星期假日跑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完工的成果。

俗話說:「人不親,土親。」許進財表示,土地公就像今日的里長伯和管區一樣照護人民。神像造形從帽子、手持物、座椅、表情各有不一,有的頭戴職帽、員外帽,甚至官帽,而手上拿著如意、拐杖、元寶不等,有時和藹, 有時嚴肅,但都是護佑我們的長者。他希望喚起現代人對福德正神的感念,使人與人之間不再越來越疏離。

秉持對神明有所交代的敬畏心,他們找遍木柵每一處山區與市井角落。有一天,父子倆深入貓空山上,原本計畫要找的廟沒找到,卻在半路上發現一座掩隱於草叢間、不曾被記載的田寮福德宮。因此,原本手頭的參考資料記載木柵地區有三十餘間土地公廟,經過這次實地踏查,增列至四十五間。「這些土地公廟,再小都還有人在拜。」許哲豪對民間信仰的精采嘖嘖稱奇。交出結案報告是另一個研究的起點,他計畫再調查景美的土地公廟,把觸角擴展到整個文山區。

設置訪談站 重現木柵過往

既然木柵地區的原始文獻貧乏,父子倆必須不停的動腦 如何彌補不足。「我們曾經想過,請畫家將耆老口述的老街景況畫下來。」目前他們最想做的一件事,是定點而長期的進行耆老訪談。「過去我認為七、八十歲才稱作耆老,現在我的觀念已經更正,耆老不一定要七老八十,只要能講出地方的故事、典故,或能提供珍藏照片的人都可說是耆老。」許進財興沖沖的談到,打算在道南橋旁設置戶外訪談站的構想,一點一滴重現木柵流失的過往。

因應學校鄉土教學的需求,木柵文史工作室自然是文山區各校邀約合作的對象。例如木柵國小明年將舉辦百年校慶活動,許家父子正全力配合製作文史展覽。三年來,他們協助規畫數條鄉土教學路線,現在都躍為木柵為人熟知 的景點。尤其木柵老街最出名的三種傳統產業:麵線、茶油行、糕餅店,成了禮尚往來最佳的特色贈品。

「我希望能將所勘查的幾條路線做成摺頁,將所有成果 毫不藏私的公諸於世。」許哲豪大方的說。他的父親寓意深遠的補充道:「我們父子最想做的不僅是給現在的人看 ,而是給下一代看。現在或許還感覺不到有什麼價值,說不定到他兒子那一代,會發現這些資料得來不易。」

就像他們為完成的土地公廟調查報告取名「土地有情代 代相傳」,這一對文史工作拍檔,正是實踐傳承土地之情的最佳「代」言人。

■ 入門書推薦
王健旺著,台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 國九十二年三月。

師傅領進門

許哲豪一句話指出文史工作的起點:「從身邊做起。」 為順興社區架設文史之旅網站時,他才發現原來社區裡有 七口古井,因此警覺到:「我們最不懂的也許就是周遭被 忽略的事物。」他建議初入門者不妨以家和社區為練習對 象,勤跑圖書館、公部門資料庫,並且多找人聊聊天,一 點一滴在腦海中形成過往歲月的圖像。

文史成績單

◎民國九十一年
‧協辦文山區基層藝文活動──「迎閣踩街嘉年華會」
‧協助成立「順興網路文史之旅」網站並發行光碟

◎民國九十二年
‧協助出版「木新社區報」

◎民國九十三年
‧協辦文山區基層藝文活動──「文山郡藝術節」
‧籌辦「穿梭時空──再現木柵老街風情」系列活動
‧完成「木柵地區土地公廟調查計畫」

*相關報導版權屬原發行單位,本站僅提供參考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