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宗教信仰】古蹟巡禮─景美集應廟

文/木柵文史工作室許哲豪,攝影/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

夜暮低垂,華燈初上,景美老街夜市正熱鬧起來,熙來攘往的人群中,有的尋覓著傳統又道地的台灣小吃一飽口福,有的大肆選購便宜又耐用的衣物及商品,小朋友們更是捨不得離開擺滿玩具的攤子,但你曾注意過老街上有一間古色古香門前又有著傳統且特別紅色木柵欄的廟宇嗎?這裡便是文山區唯一的三級古蹟「景美集應廟」。雖然現在位置不怎麼起眼,但清末時期景美溪景及繁華商家街景盡收眼底,從廟中前殿中門柱聯「景山展畫屏脈鐘寶剎千人拜,溪水環玉帶波映華堂萬點光」便可知當時盛況。

「景美集應廟」清咸豐 10年(西元1860年)建於竹圍內(現景美國小南側)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遷建現址(景美街37號),現貌為日治時期大正14年(西元1925年)修建,民國48年再次大事整修,民國74年因保護得當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民國91年由台北市文化局、廟方及地方人士共同努力下決定重新依古代工法整修,歷時三年耗費6200萬,政府出資650萬其餘自行集資,終於在民國94年3月正式由馬英九市長剪綵竣工,為私有古蹟自行修復的典範。

「景美集應廟」主祀唐朝名將張巡、愛妾林氏及雎陽太守許遠。唐玄宗天寶 14年(西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變稱帝國號「大燕」,唐肅宗至德2年(西元757年)安慶緒殺父安祿山後又命尹子奇率十幾萬大軍進攻雎陽(今河南商丘)妄圖奪取江淮富庶之地,雎陽太守許遠速向寧陵節度副使張巡告急,張巡合兵六千餘人力抗,初期略有捷報,但敵眾我寡兵力懸殊且朝庭未能及時支援,糧草不足下張巡愛妾林氏、許遠書僮亦捨身讓士兵充饑,死守十一個月最後不敵,城破時張巡、許遠大罵賊兵堅死不降,最後和南霽雲、雷萬春等三十六員大將全數被殺,僅剩軍民四百餘人,待破城三日後河南節度使張鎬援軍才趕到退敵,十日後收復洛陽結束「安史之亂」。張巡、許遠死後唐肅宗下詔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忠烈侯,許遠為荊州大都督、忠義侯,林氏為申國夫人,建立「雙忠廟」永祀,宋代張巡敕封為「東平威烈昭濟顯慶靈祐王」。後人韓愈「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及文天祥正氣歌「為張雎陽齒」即是表彰其二人忠勇愛國之事。

唐昭宗時為開發閩南故將十一萬軍民遷居福建,雙忠信仰亦隨之進入,其中高、張、林三氏在福建泉州安溪大坪建立祖廟「集應廟」即為奉祀張巡、許遠。民間對於張巡稱呼為保儀尊王、武安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文安尊王、靈著尊王,但因年代久遠事實混淆亦有將保儀尊王、大夫相反稱呼者,另外亦有人不特別區分統稱為尪公、翁公、汪公、虺公、大使公、大使爺等,林夫人則稱為尪娘。 而隨著時間及地區各自發展下,而其神格多有不同變化,從領陰兵助戰、驅除厲鬼、瘟疫及稻禾保護神驅除蟲害皆有。

文山區最早入墾的移民多半為河南遷居至福建泉州安溪人,乾隆初年大坪高、張、林三氏移民帶著原鄉守護神尪公、尪娘神像及香爐渡過黑水溝(台灣海峽)來到文山區開墾。咸豐 3年(西元1853年)三氏由於人丁繁衍,社會日益複雜,異姓意見分歧,乃決定分立祭祀,經分鬮(抽籤)結果,高氏得尪公神像,張氏得香爐,林氏得尪娘神像,各自重立神像香爐建廟奉祀張巡、許遠及林夫人。之後高氏於清咸豐10年(西元1860年)在景美竹圍內建立「景美集應廟」,張氏於清光緒20年(西元1884年)在木柵保儀路上建立「木柵集應廟」,林氏於日治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在現萬隆捷運站後方建立「萬隆集應廟」。另外木柵中崙路13號有「忠順廟」俗稱「保儀大夫廟」,建於日治大正9年(西元1920年)。除此之外入墾文山區之福建許氏移民對於許遠亦格外尊崇,因此常於宗祠中奉祀,如景美會元洞清水祖師廟(許標重派下宗祠四美堂二樓)陪祀靈著尊王許遠及木柵坡內坑的聖尊廟(許太嶽派下宗祠四樓)亦是。

下次可以趁著假日帶著家人尋幽探訪時,除了可以欣賞古蹟建築、畫作、木工、石雕、剪黏、對聯…外,還可以講講先民開墾的故事,如果再來趟「雙忠文化之旅」的話,相信一定讓您有不一樣的感受,而不是走馬看花而已。

景美集應廟 (攝影/許進財 94.05.14 )(點擊圖放大)

木柵集應廟 (攝影/許進財 93.4.25 )(點擊圖放大)

萬隆集應廟(攝影/許進財 93.09.18 )(點擊圖放大)

原文發表於「明興月刊」2006年9月號第4版文山風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