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歷史文物】歷史的見證─文山區古碑

文/木柵文史工作室許哲豪,攝影/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

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隨著時代的演進,記錄文字的媒體也不斷演進,從龜甲、金屬器皿、石頭、木片、竹簡、絹布、紙張到今日的電子文件、網頁,都是為了傳承先人的智慧,讓後世能更了解時空的演變。

位於道南橋右岸旁的木柵舊址石碑(攝於95.10.09)(點擊圖放大)

文山地區三百多年前多屬原住民活動區域,而原住民無使用文字習慣,故少有資料留下,漢人進入後,開始以紙張文字記錄相關歷史,而有些重要且值得流傳後世的,則會採立石碑篆刻方式紀念,以求永久保存。現文山地區尚留有許多清代及日治時間石碑,見證這段歷史,以下就以用途分類介紹如下:

一、交通類:

有夷之行碑: 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立於拳山北側,即現公館內政部對面路邊,現移至國立台灣博物館前碑林,主要記錄萬華至公館間道路建設經過。

開道碑: 日明治四十二年 (1909) 九月立於景美舊橋靠溪邊,後因開路遺失多年,後經景慶社區發展協會於八十五年重新在二二八公園尋回,並重新立回景美國小靠近景美舊橋圍牆旁,主要記錄因建瑠 公橋圳道改行景後街,景美街重新填平改善衛生經過,及打通世新大學前石門興建木柵路,改善景美至深坑交通事蹟。

位於景美舊橋旁的開道碑(攝於95.10.08) (點擊圖放大)

位於指南路三段三角公園內的「指南路重修竣工紀念碑」(攝於93.06.20)(點擊圖放大)

二、事件記念類:

忠魂碑: 日明治三十年 (1897)立於景美溪畔更寮山上,九十一年九月因要改建加油站經文史同好向區公所爭取保留後,現遷至文山區公所旁公園內,主要紀念日本警察在此遭抗日份子殺害。原文光復後鄉長避免年輕人不明誤以為崇日,故將表面字跡以水泥塗去,現文字內容已不可考。

原位於木新路橋旁更寮山上的忠魂碑,現已剷平做加油站,忠魂碑則移到文山區公所旁公園後方,靠近木新路橋地方。(點擊圖放大)

御大禮紀念樹碑: 日大正四年 (1915)十一月十日立於木柵公學校(即現木柵國小),主要紀念日本皇室大典慶賀,故植樹紀念。

三、場所標記類:

畜魂碑: 日昭和十二年 (1937)立於指南路一段十四巷豬屠(屠宰場)旁,原有磚造基座,後因道路拓寬後移僅留石碑。主要是供屠戶祭拜,安息動物英靈。

位於指南一段十四巷內的畜魂碑(攝於93.04.25)(點擊圖放大)

四、廟宇沿革及捐款芳名錄類:

漢人入墾開發底定後,通常會開始建構信仰中心─廟宇,其中以土地公廟最多,而建廟是一件大事,所以多半對於其沿革史及捐款人士多會以石壁或石塊刻字以示公信,從這些碑文中時間及人名,即可看出當時聚落關係及時空背景。以下簡述較具代表的捐款芳名錄石碑:

嶺頭石碑: 清嘉慶己卯年 (1819)梅月立於庇佑宮旁(福德宮),現為忠正嶺安祿宮,主祀福德正神。

小坑石碑: 清光緒二年 (1876)小坑福德宮重修紀念。

位於小坑福德宮老樹旁的小坑石碑(政大重劃區內,可沿醉夢溪步道到達)(攝於93.06.17)(點擊圖放大)

福壽碑: 日明治三十年 (1897)立於現和興路永興廟(福德宮)。

五、彰功類:

迺閣張公頌德碑: 日明治四十年 (1907)九月立於木柵國小內。張迺閣為張德明父親,清代貢生。碑文表彰生前事蹟。

張德明先生之碑: 昭和十年 (1935)十月立於木柵國小內,兩碑原比鄰而立,後一起遷至指南山區瓦厝地區。張德明曾任清代把總、日治內湖(木柵)區長、深坑庄長,其子張福堂亦曾擔任深坑庄長。碑文表彰生前事蹟。

位於指南山區瓦厝地區的張迺閣頌德碑及張德明先生記念碑(攝於93.06.20)(點擊圖放大)


原文發表於「明興月刊2007年1月號」第四版文山風情發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