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開道碑」三個字是由深坑廳長正六位勳五等丹野英清篆額(題字)
瑠公圳之源泉從木梘(音ㄐㄧㄢV)貫流到景美街之中央,日據時期,台北廳長加藤先生移文給深坑廳長丹野英清先生 (當時景美屬深坑廳),請他改築梘為水泥橋(即榴公橋,上可行車,下可通水,係台灣第一座混凝土水利建造物)並移水路圳道於街後(今景後街),而景美街之圳道被廢為空溝塵埃委積,污水停滯,不但有損市容觀瞻,也有孳生病毒之虞,丹野廳長擔憂這個問題,即命令景美支廳長雨田先生規畫並妥善設計,委託處理之。加藤廳長得知很高興,就把廢圳之新生地附與景美人,且提撥工程費,雨田支廳長乃承丹野廳長之命,召集挑夫運土石、填空溝、鋪馬路,並在兩側設小溝,以便排洩污水,又引人瑠公圳的水清洗之。(從集應廟起到景美溪畔)自明治四十一年(一九0八年)十月起,施工十二個月終告完工,不但消除衛生之害,也促成交通便利,可謂一舉兩得,總工程費日元二千一百七十五元,一半係景美公共衛生之預算,另一半為瑠公圳管理費與街上民眾共同出資建成。然而景美街底(今景興路底)石門外之阪路崎嶇不平,車馬往來不便,雨田先生又承丹野先生之命,以景美、木柵(古稱內湖)二區之民眾合力鑿穿岩石,穿過山腳,在舊道下方開闢馬路(寬三公尺,長十公里)使通往木柵、深坑的路更寬廣平坦,因此,台北往木柵之交通,以前由後街山腳小徑者,現在都改由景美街直達石門外,而景美的形勢為之一新,這豈只是一個鄉鎮之幸福而已呢!能夠持續不斷完成這些大工程者,要不是賢能英明的執政者,又有誰能做得到呢?謹簡扼記載概要,以備日後考據之用。
明治四十二年十月 景尾街有志者建立 壬寅科舉人 高選鋒書
指導:文獻會林萬傳組長
解說:高銘發、陳榮二
備註:
(一)本碑背面之捐款人姓名係捐贈開闢木柵路及當時景美街填平鋪路之費用,共六百九十四元。
(二)本碑文因年久遭到破壞,部份碑文已無法辨識,因此如有解釋不當之處,尚祈指正。
(三)高選鋒係清朝末代舉人,世居台灣,生於台北松山。甲午戰敗割台,曾率領義民抗日,任大加蚋堡團練(相當於台北團長),事雖不成,仍凜然大義,拒絕日據當局厚祿之誘,舉家內渡福建。民國十年應宗親邀請,為重修宗祠而返台。 因飽讀詩書,才華洋溢,留有甚多墨寶於世。不過,此碑文是目前碩果僅存的一座,彌足珍貴。
資料來源:梘尾.景美鄉土專輯,台北市文山區景慶社區發展協會發行,民國86年8月出版,「碑文釋義」,第12頁。
延伸閱讀: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文 https://wenshan-edu.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74.html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尋獲過程 https://wenshan-edu.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8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