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一百年前,也就是日據時代(宣統年間),現今景美街底(俗稱頂街)是台北盆地南方最繁華的街肆,除了輾米廠、染坊、酒舖、藥店、布行之外,碼頭邊,船桅林立,舟楫繁忙,在當時景美無路可通木柵、 深坑及石碇,無橋可通新店、坪林和宜蘭, 因此,景美成為文山地區之貨物集散地,包括萬華、大稻埕都到這裡作買賣,造就了景美盛極一時的繁華景象。
乾隆十八年(1760年),先人郭錫瑠為了從青潭引水灌溉古亭、萬華良田,故在景美溪上搭建「梘橋」,並於景美街開挖圳道,後稱「瑠公圳」。日據時代,日人又在景文街上新建圳道,而舊道就變成蚊蠅孳生溫床,所以日本統治當局決定與地方人士共同出資將舊道予以填平,形成今日之景美街,爾後,又將通往木柵之沿溪小徑加以開拓,以利行車,如此,景美貨物就可方便載到外地去銷售,而促成今日木柵、深坑之繁華,因此,這座開道碑是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為當時在「頂街」作生意都是「有錢人家」,這塊石碑背面鑴刻的人名都是當時出錢的街民,可以說今天木柵、深坑、石碇的繁榮,景美人功不可沒。
![]() |
高理事長在颱風天找到此碑(96.9.28)(點擊圖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