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尋獲過程

景美開道碑之歷史意義

距今一百年前,也就是日據時代(宣統年間),現今景美街底(俗稱頂街)是台北盆地南方最繁華的街肆,除了輾米廠、染坊、酒舖、藥店、布行之外,碼頭邊,船桅林立,舟楫繁忙,在當時景美無路可通木柵、 深坑及石碇,無橋可通新店、坪林和宜蘭, 因此,景美成為文山地區之貨物集散地,包括萬華、大稻埕都到這裡作買賣,造就了景美盛極一時的繁華景象。

 乾隆十八年(1760年),先人郭錫瑠為了從青潭引水灌溉古亭、萬華良田,故在景美溪上搭建「梘橋」,並於景美街開挖圳道,後稱「瑠公圳」。日據時代,日人又在景文街上新建圳道,而舊道就變成蚊蠅孳生溫床,所以日本統治當局決定與地方人士共同出資將舊道予以填平,形成今日之景美街,爾後,又將通往木柵之沿溪小徑加以開拓,以利行車,如此,景美貨物就可方便載到外地去銷售,而促成今日木柵、深坑之繁華,因此,這座開道碑是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為當時在「頂街」作生意都是「有錢人家」,這塊石碑背面鑴刻的人名都是當時出錢的街民,可以說今天木柵、深坑、石碇的繁榮,景美人功不可沒。

高理事長在颱風天找到此碑(96.9.28)(點擊圖放大)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文釋義

本「開道碑」三個字是由深坑廳長正六位勳五等丹野英清篆額(題字)

瑠公圳之源泉從木梘(音ㄐㄧㄢV)貫流到景美街之中央,日據時期,台北廳長加藤先生移文給深坑廳長丹野英清先生 (當時景美屬深坑廳),請他改築梘為水泥橋(即榴公橋,上可行車,下可通水,係台灣第一座混凝土水利建造物)並移水路圳道於街後(今景後街),而景美街之圳道被廢為空溝塵埃委積,污水停滯,不但有損市容觀瞻,也有孳生病毒之虞,丹野廳長擔憂這個問題,即命令景美支廳長雨田先生規畫並妥善設計,委託處理之。加藤廳長得知很高興,就把廢圳之新生地附與景美人,且提撥工程費,雨田支廳長乃承丹野廳長之命,召集挑夫運土石、填空溝、鋪馬路,並在兩側設小溝,以便排洩污水,又引人瑠公圳的水清洗之。(從集應廟起到景美溪畔)自明治四十一年(一九0八年)十月起,施工十二個月終告完工,不但消除衛生之害,也促成交通便利,可謂一舉兩得,總工程費日元二千一百七十五元,一半係景美公共衛生之預算,另一半為瑠公圳管理費與街上民眾共同出資建成。然而景美街底(今景興路底)石門外之阪路崎嶇不平,車馬往來不便,雨田先生又承丹野先生之命,以景美、木柵(古稱內湖)二區之民眾合力鑿穿岩石,穿過山腳,在舊道下方開闢馬路(寬三公尺,長十公里)使通往木柵、深坑的路更寬廣平坦,因此,台北往木柵之交通,以前由後街山腳小徑者,現在都改由景美街直達石門外,而景美的形勢為之一新,這豈只是一個鄉鎮之幸福而已呢!能夠持續不斷完成這些大工程者,要不是賢能英明的執政者,又有誰能做得到呢?謹簡扼記載概要,以備日後考據之用。

明治四十二年十月 景尾街有志者建立 壬寅科舉人 高選鋒書

指導:文獻會林萬傳組長
解說:高銘發、陳榮二

備註:

(一)本碑背面之捐款人姓名係捐贈開闢木柵路及當時景美街填平鋪路之費用,共六百九十四元。

(二)本碑文因年久遭到破壞,部份碑文已無法辨識,因此如有解釋不當之處,尚祈指正。

(三)高選鋒係清朝末代舉人,世居台灣,生於台北松山。甲午戰敗割台,曾率領義民抗日,任大加蚋堡團練(相當於台北團長),事雖不成,仍凜然大義,拒絕日據當局厚祿之誘,舉家內渡福建。民國十年應宗親邀請,為重修宗祠而返台。 因飽讀詩書,才華洋溢,留有甚多墨寶於世。不過,此碑文是目前碩果僅存的一座,彌足珍貴。 

資料來源:梘尾.景美鄉土專輯,台北市文山區景慶社區發展協會發行,民國86年8月出版,「碑文釋義」,第12頁。

延伸閱讀: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文 https://wenshan-edu.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74.html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尋獲過程 https://wenshan-edu.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80.html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文

深坑廳長正六位勳五等丹野英清篆額

景美開道碑(許進財攝影,95.10.08)
瑠公圳之源泉從木梘貫流景尾街之中央臺北廳長
加藤君移文深坑廳長丹野英清君改築木梘移水路
於街後而街中之水路廢為空溝塵埃委積汚水停滯
非唯損市觀而已實有鬱生病毐之虞丹野君憂之令
景尾支廳長雨田君規畫善計而任經營焉加藤君聞
喜之將廢圳之地附與景尾且助雨田君乃承丹野君
命召夫運土石填空溝而築道路兩側設小溝排瀉汚
水引瑠公圳而洗滌明治四十一年十月起工十二月
告竣是除衛生之害與圖交道之便所謂一擧而兩得
者也工費金二千一百七十五圓半係景尾公共衛生
費之丈辨半為瑠公圳與街民之出資然而景尾街頭
石車外之坂路崎嶇車馬往來不便雨田君又承丹野
君命以景尾內湖二區保甲之力鑿岩石穿山脚就舊
道下邊更開坦路於是臺北深坑頓交通由街後者今
咸從街中宜達石川外而景尾之形勢一新矣豈啻一
鄉之幸福而已哉於戲興此鴻益者非賢宰之功而誰
也敬誌概要以備徵考之爾

明治四十二年九月 景尾街有志者建之

壬寅擧人 高選鋒書

木柵文史工作室註::明治四十二年為西元1909年。開道碑現位於景美國小圍牆邊靠近景美舊橋處。原尺寸高一八O公分,寬八十三公分,厚十六公分。許進財攝於95.10.08。

延伸閱讀: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文釋義 https://wenshan-edu.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81.html

【歷史文物】景美開道碑尋獲過程 https://wenshan-edu.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80.html

【宗教信仰】古剎轉型─指南宮積極入世

曾經盛極一時的指南宮,廿多年前逐漸沒落。廟方沉寂多年後決定轉型,近兩、三年來尤其重視觀光休憩功能,以為今年底即將完工、營運的貓空纜車作準備。

紮根在指南山頭的「指南宮」至今已邁入第一百一十八個年頭,民國六、七十年全盛時期,遠近馳名,還被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列為台灣具紀念性建築之一,與萬華龍山寺、民權東路上的行天宮並列台北市三大廟宇。

百年前只是一個荒僻的茅草小廟,在幾十年間就發展成台灣民眾的信仰中心。政治大學發行的《柵美報導》於民國六十九年曾報導,指南宮的香火僅次於北港朝天宮媽祖廟,從全省各地包遊覽車或坐指南客運上山的遊客,每天約有五千人。

指南宮也是觀光聖地,春節期間,指南客運每天載一萬多人上山,據統計,初一到初五上遊客每天都有四萬人次。

連任三十多年指南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高忠信扳著五個手指頭說,從指南客運票根與自用客車車數加總初略估算,每年大約有三百萬人次到指南宮朝拜。

【宗教信仰】指南宮沿革

指南宮沿革


清光緒八年歲次壬午(西元一八八二年),淡水縣縣長王彬林,自大陸帶來呂祖香火,當時奉祀於萬華北皮寮(現在東園街)堂號玉清齋,正鸞生鄭天賜,光緒十二年景尾(現景美)人士聞之,請火開堂濟世,堂號肫風社,正鸞生高標旺,在景尾肫風社濟世,感化張通舍、王月二人獻地,劉廷藩等兄弟樂捐。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肫風社高標旺到石碣頭點地,玉清齋人士聞之合併建設此廟,當時請示呂祖改號曰指南宮。其含義(一)指定此宮就是天上之南宮,(二)為濟世救人必須要指南針,所以此廟稱為指南宮。

民圖二十四年的指南宮(點擊圖放大)

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宗教信仰】認識木柵集應廟簡報

資料來源:木柵文史工作室951.10.04整理製作。

攝影: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文字整理:木柵文史工作室許哲豪,本簡報圖文如需引用,請註明「資料來源:木柵文史工作室【文山鄉土教育網】」。(點擊圖放大) 

 【下載簡報】 


認識木柵集應廟,主講人木柵文史工作室許進財,95.10.04

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地名由來】木柵老地名─坡內坑大字段

關於木柵地區地名有幾本重要參考資料,以下地名說明資料來源以代號稱之,避免大量重複,主要架構及順序以王松堂所著「台北市木柵區境內登山略圖簡述 三、木柵區舊地名取名之由來」為基礎,其餘採補充說明方式完成。另外王松堂撰述中括號內所註之讀音是台語地名鄉土音。(福建泉州腔發音)

資料來源:[A] 台北市木柵區境內登山略圖簡述,王松堂撰述,張炎虎印贈,民國72年8月初版,「三、木柵區舊地名取名之由來」,第一至二十六條地名,第8 ~ 31頁。

資料來源:[B] 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三期,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民國74年9月25日出版,「木柵區地名沿革」,林萬傳撰,第83~101頁。

資料來源:[C] 臺北縣志卷五開闢志,總纂盛清沂,臺北縣文獻委員會出版,民國49年,第二十五章木柵鄉,第1354~1356頁。

主要地名介紹

坡內坑大字段內小段地目:
新興(十一命)   惜仔頂  埤內   內彎小格 內彎   圳頭   坎頂   
渡船頭  小坑   金面頭  小坑頭  雞心尖  新圳頭  八股   鬼仔穴  
頭廷魁  柑仔山  樟腦寮  棺材埤  中埤坑  大坵園山 猴山坑  竹仔林山 
炮仔崙  猴山尖  猴山頂  魚衡仔  福德坑  龜卵照山 象頭埔  獅旗山  
密婆坑  石壁坑  麻鷂山  灰磘坑  大竹林  楓下   坡內坑(陂內坑)  
田寮   石偎空  嶺頭   軍功坑  土地公嶺 璜港崙  抱仔坑  抱仔腳

【地名由來】木柵老地名─內湖大字段

關於木柵地區地名有幾本重要參考資料,以下地名說明資料來源以代號稱之,避免大量重複,主要架構及順序以王松堂所著「台北市木柵區境內登山略圖簡述 三、木柵區舊地名取名之由來」為基礎,其餘採補充說明方式完成。另外王松堂撰述中括號內所註之讀音是台語地名鄉土音。(福建泉州腔發音)
資料來源:[A] 台北市木柵區境內登山略圖簡述,王松堂撰述,張炎虎印贈,民國72年8月初版,「三、木柵區舊地名取名之由來」,第一至二十六條地名,第8 ~ 31頁。
資料來源:[B] 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三期,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民國74年9月25日出版,「木柵區地名沿革」,林萬傳撰,第83~101頁。
資料來源:[C] 臺北縣志卷五開闢志,總纂盛清沂,臺北縣文獻委員會出版,民國49年,第二十五章木柵鄉,第1354~1356頁。

主要地名介紹

景美溪 
內湖大字段內小段地目:
埤腹   溝仔口  石門   隘口尾  鯉魚山  隘口   褲腳埤  虎仔山  
崙仔   蛇仔山  旗桿尾  喙鼻仔嶺 馬明潭  牛埔   倍死人橋 後厝   
美女獻花 下崙尾  三抱竹腳 中崙尾  木柵   山腳   頂店   更寮山  
渡船巷  柿仔腳  八合   四美   五常   車路尾  打鐵寮  新厝   
樟腳   樟腳內湖 樟腳店仔 港墘   阿泉坑  大湖   待老坑  榕樹頂  
十八挖頂 渡船頭  死人漥口 炮仔林  鮕鮘坑  四十二崁 控狗坪  番仔公舘 
外埔   石碣頭  吊硞坑  摸奶巷  石崁腳  石獅腳  石獅   草厝   
樟腳   外樟湖  瓦厝   鵝角過山 石坡坑  四面風  漏溝嶺  牽卡嶺  
拖板崙  外彎   苧仔園坑 猫空   內彎坑  山豬堀  猫空內  圓山坑  
內凹內頂 岐山   草湳   內草湳  外草湳  大彎山  許萬凹  大潭頂  
嗄龜山  猴山岳  大片茶  埤仔後  九車格凹 二格山  
補充地名:
埤仔湖